
九年级语文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复习
任务一
基础练习
1.下列文学常识、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( A )
A.《岳阳楼记》中“滕子京谪守巴陵郡”中“谪”指“因罪贬官”,同样表示官员罢免降职意思的还有:迁、罢、免、黜、陟。
B.《核舟记》中“天启壬戌秋日”,“天启”是皇帝年号纪年,“壬戌”是天干地支纪年。
C.《醉翁亭记》选自《欧阳修全集》,作者欧阳修,自号醉翁,北宋文学家,是“唐宋八大家”之一。
D.“记”是一种文体,可以记人记事,可以记山川名胜,可以记器物建筑,故又称“杂记”。在写法上“记”大多以记叙为主,兼有议论和抒情。
2.下列文学常识、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( B )
A.成语“刮目相待”“淡泊明志”“门庭若市”分别出自《孙权劝学》《诫子书》和《邹忌讽齐王纳谏》这三篇课文。
B.古人常用“阴”“阳”表示方位,给地方命名。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叫作“阳”,据此,河阳可能位于黄河的南面。
C.“铭”是古代一种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陈述功德的文字,后来成为一种文体,如刘禹锡的《陋室铭》。
D.史书体例多样,有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的编年体,如《左传》;以人物传记为中心反映历史事件的纪传体,如《史记》等。
3.下列文学常识、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( B )
A.马克·吐温,美国作家,代表作有小说《汤姆·索亚历险记》《哈克贝利·费恩历险记》等,课文《登勃朗峰》也是他的作品。
B.回忆性散文集《朝花夕拾》原名《旧事重提》,其中《父亲的病》一文记录了他在日本留学时的学习生活及他决定弃医从文的原因。
C.剧本是戏剧演出的文本依据,在读剧本时,可以采用梳理主要情节、分析人物形象、关注舞台说明等策略来帮助领悟剧本精髓。
D.谦辞和敬辞如今仍在广泛使用,例如发表自己的见解时常说“拙见”,请教他人时多说“赐教”,询问别人的姓名常用“贵姓”。
4.下列文学常识、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( C )
A.赋、说、铭、表等都是古代文体,表是古代臣下向上级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书,如诸葛亮的《出师表》。
B.古代乐器中的“丝”指管乐器,“竹”指弦乐器,如《醉翁亭记》中的“非丝非竹”中“丝”“竹”就是这样的乐器。
C.道家文化在金华地区源远流长,金华山在东汉道教文化鼎盛时期被誉为“江东名山”,东阳的东白山自东晋时期以来便是道家文化的象征。
D.中华礼仪讲究长幼有序,古人的“名”“字”常用来表示在家族中的行辈。仲是老大,伯是老二,叔是老三,季是老四,如孔子字仲尼,说明他在家中排行老大。
5.“勿以恶小而为之,勿以善小而不为”语出《三国志》,这是谁说的?( C )
A.诸葛亮 B.曹操 C.刘备 D.周瑜
6.下列文学常识、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( A )
A.《我的叔叔于勒》是法国作家莫泊桑写的一篇长篇小说。小说中刻画了菲利普夫妇的冷酷自私、唯利是图的形象,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。
B.在古代文学作品中,借代是很常见的手法。例如“千里共婵娟”中的“婵娟”代指“月亮”,“留取丹心照汗青”中的“汗青”代指“史册”。
C.我们学过的《范进中举》节选自清朝小说家吴敬梓的讽刺小说《儒林外史》。书中运用对比和讽刺手法,刻画了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范进,同时也刻画了极富个性特征的市侩小人胡屠户。
D.古代男子有名有字,称自己往往称名,称别人往往称字。古人的名和字之间是有联系的,有的名与字含义相同或相近,比如诸葛亮,字孔明,“亮”与“明”的字义十分相近。
7.下列文学常识、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( D )
A.我国现代文学家鲁迅在其作品中塑造了很多著名人物形象,其中闰土、孔乙己都是其小说集《呐喊》中的人物。
专业语文教育教学团队,从“问题”入手,帮助学生“寻法”“知法”“得法”,进而提高语文成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