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随着统编教材的实施,名著阅读成为一个热点,在中考中也备受关注。在笔者统计的2020年的90套中考试卷中,仅有3套未考名著。近年来,各地在名著阅读的考查中,进行了诸多的探索,命题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,但深入审视今年的名著考题,依然存在诸多问题。总结名著命题的得失,有利于提升命题的质量,并给予名著阅读教学以更好的导向。
一、名著阅读试题存在的问题
1.虚假
虚假考查。试题不能有效测试学生阅读名著的能力和阅读成果,具体表现为两种倾向:一是异化,偏离整本书特质;二是空泛笼统,学生无须读名著也能作答。统计发现,90套题中,存在此问题的有30余套。
名著考查理应体现整本书的特质,应与单篇的鉴赏型阅读有所区别。但相当部分的考题,或是定位于作者、书名之类的文学常识考查,或是呈现文段式的赏析。如甘肃武威卷考查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》,呈现了谢廖沙与波兰白军拼刺刀的片段,然后提问:“作为红军战士,谢廖沙具有怎样的意志和精神?”(本文试题,除特别标注外,均为2020年试题)此种静态的考查方式,学生无须读原著,仅凭选段即能生成答案。没有对全书的关联与整合,将名著考查异化为现代文阅读考查,也就失去了其作为名著考查的独立价值。
有些考题,没有深入到原著里边去,未凸显名著的核心处、关键处,只是泛泛考查学生对名著的大致了解。学生只需要多做几道名著试题,或者通过教辅资料了解故事梗概,或看一看电视剧,就能作答。如江苏盐城卷考查孙悟空的形象,呈现了一段概述,要求在“善恶不分、忠诚不贰、搬弄是非
、桀骜不驯”四词中选两词填空,表述其出生时和取经路上的不同形象特点,几乎没什么“含金量”。这种空泛笼统的考查,也是一种虚假考查。
2.失衡
考查内容失衡。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:一是考查阅读方法与策略的相对较少;二是考查的名著分布不均,过于集中于少数几本名著。
专业语文教育教学团队,从“问题”入手,帮助学生“寻法”“知法”“得法”,进而提高语文成绩。